sloga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师生参加“发现计划”2019年地理学联合实习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跨区域联合野外实习是地理学基础人才培养与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有益尝试与探索。为实现课堂理论学习与野外实践的无缝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观察、分析、研究和野外实践能力,同时为两岸青年人才交流和团结友好提供契机和平台7月11-25日,兰州大学、西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高校共同组织开展了“发现计划”2019年地理学联合实习。学院师生一行28人参加了实习活动。

7月16日,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卓仑副教授在兰州大学观云楼为“发现计划”全体师生进行题为《钙质根管记录的阿拉善沙漠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学术报告,李教授主要讲解了如何通过钙质根管对古环境进行重建,得出阿拉善沙漠全新世千年尺度有效湿度的变化呈现早全新世干旱、中全新世相对湿润、晚全新世由湿向干转变特征等结论。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同学们表示听了李教授的报告,对李老师用钙质根管进行古环境重建表示敬佩,同时对阿拉善沙漠的古环境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月17-23日,联合实习队伍穿越中国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三大自然地理区,途径甘肃、四川、青海及内蒙古等四省区,全程3500余公里。同学们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西秦岭山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和西北干旱荒漠区的特征、分布和区域差异;探索了麦积山丹霞地貌的特征和发育机理;考察了黄龙钙华沉积类型、特征和分布,分析钙华成因机理和演化历程;探秘了青海民和县黄河岸边史前喇家村落毁灭的自然灾害证据和原因;登上海拔4500米的祁连山岗什卡现代冰川,观察冰斗、刃脊、角峰、侧碛堤和终碛垄等冰川地貌,并了解冰期划分的依据和原理;现场讨论了张掖红山湾红层地貌的成因、分类、命名和保护问题;思考了阿拉善沙漠高大沙山与湖泊的成因;测量了沙丘形态要素,探讨沙丘间距与沙丘高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7月24日,为期十四天的野外实习结束,7个实习小组分别进行30分钟的实习汇报,重点分享了野外工作方法、主要发现、存在问题和实习收获。带队老师作为评委,对同学们汇报的内容悉心点评,指出其中不足并引导同学们向更专业化的方向探索。

此次联合实习是学院派出实习同学人数最多、实习天数最长、实习路线最长、跨越自然地理区域最广、实习内容最丰富的综合实习。同学们非常珍惜难得的实习机会,发扬西南大学地理学科“五勤”(腿勤、眼勤、手勤、脑勤、口勤)精神,野外工作勤奋、善于提问、踊跃回答问题,受到参与实习的各高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科学探索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收获颇丰。

 

发现计划2019年地理学联合实习路线图

 

考察若尔盖高原草甸土

 

测量沙丘形态

 

学院联合实习队合影